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陶业长征|福建:外墙砖产能大幅缩减,仿古砖增长迅猛

“陶业长征”,系中国建陶产业最权威的数据采集、发布平台,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报社联合发起、组织及发布数据。任何单位、组织及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和手段,将调查数据及相关内容挪作他用和进行传播、牟利,否则一律视为剽窃、侵权,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陶瓷信息报社

“陶业长征Ⅳ·2017中国瓷砖产能调查及全国产区发展状况大型实地调查”第十六站:

2017年8月15日~9月12日,“陶业长征Ⅳ”调查小组深入福建产区进行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获悉,在2014年至2017年间,福建建陶产区的格局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表现在泉州的产能出现负增长、莆田陶企全部退出、罗源地区有陶企补进,还表现在产区的产品格局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改变,其中,外墙砖产能大幅缩减,仿古砖增长迅猛,薄板、大板表现抢眼……

泉 州

进入产能负增长阶段

外墙砖生产线缩减约四成

▲晋江已经停产的某陶瓷企业。

福建泉州,是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几乎同时起步的建筑陶瓷产区,三者均是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且在该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同的是,这三个地方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模式。

泉州的建陶主产区是晋江和南安,主要集中在晋江磁灶镇、内坑镇、紫帽镇、安海镇和南安的官桥镇、水头镇等地,从地缘分布上来看,上述各镇之间都相互接壤,因此泉州可以说是全国各大产区内陶企分布最为集中的产区。

晋江市磁灶商会会长吴声团回忆指出,在高峰期,泉州地区的建陶生产线多达700多条,当地生产的外墙砖、西瓦畅销全国,其中,外墙砖更是占据了全国近八成的市场。而据“陶业长征Ⅳ”调查小组统计,至2017年,泉州共有陶瓷企业173家,各类陶瓷砖(含西瓦)生产线共416条。其中,西瓦生产线20条,日产能66.5万片;瓷砖生产线396条,日总产能379.9万平方米。

进入负增长阶段

三年淘汰近10家陶企

与2014年“陶业长征Ⅲ——全国陶瓷砖产能及产区发展大型实地调研活动”数据相比,三年间泉州地区减少了约10家陶企,生产线数量也由2014年的460余条减至如今的416条。从陶企和生产线数量来看,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进入负增长阶段。

泉州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成立于2000年以前,生产线设备老旧、生产能力低下是该产区陶企的硬伤,在新兴产区单线日产能已经突破5万平方米的当下,泉州陶企的单线日产能均值还未能突破1万平方米,因此,部分落后产能就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被淘汰了。

泉州陶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除了受限于产能,也因为当地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根据“陶业长征Ⅲ”的调查显示,在2014年时,泉州产区约有近300条外墙砖生产线,占据当地生产线总数的近七成,是占比最大的产品品类,其次就是西瓦。彼时,各新兴产区已经逐渐崭露头角,在外墙砖领域,江西高安、湖北当阳、广西藤县的产能急速膨胀,凭借着产能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对泉州陶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高度“依赖”外墙砖的泉州陶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样在2014年前后,环保也给这个备受市场炙烤的产区致命一击——福建泉州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推行“煤改气”的建陶产区。“当时天然气的价格接近4元/立方米,以当时的煤价进行对比,相当于煤价的3~4倍”。吴声团回忆到。

即使到了现在天然气价格有所下降,但泉州地区陶企用气价格也维持在2.3元~2.6元左右。据知情人士透露,接下来泉州地区天然气价格还有可能上调。众所周知,外墙砖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产品,利润相对较低,使用价格高昂的天然气进行生产,致使生产成本暴涨,同时还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失利的不利局面,多方的压力给泉州的陶企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泉州地区的陶瓷企业都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进行生产,图为某陶瓷工业园路口的天然气储配站。

产品格局大变

仿古砖生产线突破百条

为了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同时摆脱产品过于单一带来的不利局面,近几年来,泉州陶企逐步开始转型,除了部分企业由于场地限制无法改产之外,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尝试转产仿古砖、木纹砖、薄型砖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地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其中,外墙砖生产线由2014年的近300条减少至如今的213条,与之相反,仿古砖(含木纹)则迎头赶上,生产线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13条,以日产能106.7万平方米成功晋升为当地第二大品类产品。与此同时,抛釉砖、薄型瓷片、薄板也表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

2017年,现代仿古砖爆发,市场爆发出极大的需求。福建华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陈顺宗指出,根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约有近一半的仿古砖均产自福建。

据“陶业长征Ⅳ”调查小组统计,目前泉州地区已有超过60家陶企涉足仿古砖生产,也逐渐出现了一批做仿古砖的优质企业,如宝达、国兴、彩霸、联兴、源隆、晋成等等;此外,如豪山、腾达等著名外墙砖企业也开始进军仿古砖、薄板市场。在福建省南安宝达建材有限公司张刚看来,从福建产区现有的基础分析,瓷质釉面砖(亦称仿古砖)无疑是福建产区未来的立身根本。

据悉,目前泉州地区已经不再批建新的陶瓷生产线,且陶企原有的工厂也受限于场地无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受访者均认为,相对而言对生产设备硬件要求没那么高的仿古砖是当地陶企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但这条转型的路并不顺畅。福建省晋江晋城陶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江华向记者透露,近3年来,随着产区仿古砖产能的增长,当地仿古砖的价格也下滑了70%。

“看似热闹,其实只有一部分企业有清晰的定位,大部分也只是跟着走,因此造成了混乱的局面”。张刚指出,这种“混乱”不仅体现在销售端,生产端也是问题多多。他认为,想做好仿古砖,福建还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

▲福建一批老去的陶瓷企业正逐步消亡。

缺乏利润支撑,品牌之路难行

目前,泉州陶企的主要销售渠道,除了批发和出口,还有贴牌。尤其是2017年以来,贴牌所占据的比例上升速度加快,凭借着灵活的生产能力,泉州陶企在贴牌市场斩获了不少订单,但自主品牌之路缺依然难行。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当地企业多数利润较低。据介绍,福建企业的资金来源均来自于企业自身,并无其他融资渠道,而紧靠企业自身运作产生的利润,远远无法支撑品牌建设的大笔费用。

“就目前来看,环保投入、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已经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先确保生存,在有利润的基础上,才能去谈品牌建设”。吴声团如是表示。

与吴声团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受访者一致认为,福建虽然陶瓷企业数量众多,但拥有建设品牌实力的企业还非常少,尤其是在人才、设计、研发等软实力方面尤为欠缺。所以虽然当地企业的品牌诉求很强烈,但大部分还不敢走品牌之路。

受制于激烈的产区内部竞争,泉州大部分陶企仍然身处价格恶战中,张刚认为,专业分工、产销分离或是福建陶企实现更好发展的最终解决方案。

闽 清

瓷片生产线32条占一半以上

主要依靠出口缺乏品牌

闽清建筑陶瓷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现有大多数陶瓷企业,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高峰时期闽清县共有陶企252家,2012年,闽清县为推动福建闽清县陶瓷产业的转型,实施“瘦身强体”战略,鼓励陶瓷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调整企业结构,同时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制定《工业大气污染整治规划》和《建陶业污染综合整治》。经过不断整治、关停、转产,到目前,据陶瓷信息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统计,只剩下38家。

闽清建筑陶瓷企业沿梅溪流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坂东、白樟、白中、金沙、池园等地,据本报记者调查统计,闽清县现有38家企业,共50条生产线。其中,仿古砖生产线8条,日产能9.9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32条,日产能51.4万平方米,抛釉砖生产线2条,日产能2.7万平方米,小地砖生产线4条,日产能4.8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2条,日产能2.2万产方米,另有水晶砖生产线和配件生产线各1条。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闽清县建筑陶瓷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瓷片生产为主。

近年来,闽清陶瓷发展缓慢,大多数企业设备陈旧,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只有1到2条的企业居多,拥有3条生产线的陶瓷企业只有闽清豪业陶瓷有限公司一家。主要是受限于当地的地形,闽清县山地多,平地少,有“九山一地半分田”之称,企业进行规模拓展的空间小。大多数陶瓷企业选址,都建在梅溪流域近河的地方。2016年,尼伯特台风过境,闽清县锦陶、环宇、中亚3家靠近梅溪河的陶瓷企业全部被冲毁,其中,位于溪南村沙洲上的锦陶,被毁后未能重建。

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原本地处偏僻地区的陶瓷企业,在不断扩大的城镇建设过程中,逐渐被纳入了居民生活区,与村庄交错。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这也是未来闽清陶瓷企业生存压缩的隐患之一。

在资源方面,闽清县以高岭土矿产资源储量最为丰富,据统计地质储量达1500 万吨,现开采量约占储量的43%。“闽清的瓷土资源虽然丰富,但现在政府不让开采原料,像粘土等原料都来自250公里外的晋江。”闽清金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圣良告诉记者,当地的瓷土运到厂里只要40元一吨,而来自晋江的瓷土,则要50元一吨。

而在熔块方面,闽清当地只有坂东和池浦有2-3家熔块厂,绝大多数的熔块,都来自山东淄博,随着山东淄博熔块厂的关停,闽清熔块的价格也飞涨。恒顺达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松告诉记者,闽清的熔块每个月都要涨200~400元/吨。

自2014年开始,闽清县全面进行“煤改气”,陶企的燃料成本也被抬升。因此,在各方面成本增加的压力下,闽清陶瓷企业的发展,除港口优势外,并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产品瓷片,也受到临沂、内黄等产区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冲击。

受多种因素制约,闽清大量的陶瓷企业选择到外产区建厂,据了解,闽清县在辽宁法库、新疆米东、云南易门、河南内黄、广东肇庆等地建设的陶瓷企业,超过了当地。

另外,闽清陶瓷企业大多数都以贴牌出口为主,企业很少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设。据记者调查了解到,闽清县38家陶瓷企业中,无品牌的占了半数以上,大多数企业一半以上产品主要依靠出口,有的企业出口比重占到了80%以上。

漳 州

20家企业61条生产线

待建7条生产线

漳州作为福建的一个新兴产区,主要是承接晋江转移过来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平和县、长泰县、华安县、南靖县四地。

漳州大多数企业都建设于2010年前后,部分陶瓷企业甚至是今年才建成投产。作为一个新兴产区,相比闽清、晋江等老产区,漳州产区大多数企业占地面积大,产能大,形成了规模效应,如南靖县的万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就拥有16条生产线。同时,在生产设备方面,也比原有的老产区要更为先进,而且规划更为合理。

从资源方面来看,漳州粘土、矿沙丰富,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基本上可以就地取材。同时,漳州尚未进行煤改气,燃料仍以水煤气为主,相比天然气生产,成本节省了30%左右。

据本报记者调查统计,漳州目前有生产企业20家,生产线61条,日产能56.8万平方米。其中,外墙砖线(含彩玛砖线)13条,日产能14万平方米;仿古砖线29条,日产能31.9万平方米;抛釉砖线5条,日总产能5.5万平方米;大板线3条,日产能2.3万平方米;小地砖线(透水砖线)1条,日产能0.3万平方米;西瓦线1条,日产能10.4万片;其他生产线(含水晶砖、劈开砖、陶板、配件、六角砖)9条,日产能1.8万平方米。

另外,在全国各产区因环保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产能的今天,漳州市仍有7条新的生产线进入规划或在建过程中。据本报记者了解,漳州市天星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待建3条,预计明年投产;漳州建华陶瓷有限公司计划明年扩建1条大板生产线;福建侨丰陶瓷有限公司也准备在年底扩建2条生产线;漳州万宝达陶瓷有限公司在建1条透水砖生产线。万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准备将其闲置的4条陶板生产线,改造生产透水砖。

厦门、莆田、罗源

莆田2家陶企拆除

罗源新建1家陶企

厦门现有2家陶瓷企业,分别为厦门三荣陶瓷开发有限公司和东龙(厦门)陶磁有限公司,据资料介绍,2家企业都来自于台湾,在1992年前后进入大陆投资建厂。

目前,两家企业共有生产线7条,其中,仿古砖生产线5条,日产能3万平方米,马赛克生产线1条,日产能0.06万平方米,大板线1条,日产能0.2万平方米。9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三社的东龙陶磁时,该厂已经停产,在工厂门口,记者见到该企业厂房出租的广告。

莆田陶瓷陶瓷高峰期曾有8家企业,2014年本报记者调查时,该地尚余2家陶企艰难生存。9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东度工业区时,当地的2家陶瓷企业已经被关停。其中,福建双发陶瓷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已成为一家陶瓷批发销售点,而工厂机器也都已拆除。丰源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和办公楼也已经全部拆除,已改造成为菜市场。据一名市场管理人员介绍,2家陶瓷企业都是在2015年被关停。

在莆田陶瓷式微时,罗源县却成为陶瓷行业的一匹黑马闯进来。2017年4月18日,位于罗源湾开发区金港工业区的福建德胜新建材公司2条生产线投产。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部经理郭海兵介绍,福建德胜新建材公司隶属于福建吴钢集团,因福建吴钢集团的钢铁厂生产出大量焦炉煤气,因此从去年10月开始筹建陶瓷厂,目前一期将建成3条线,占地590多亩,总投资达3个多亿,二期计划再建4条生产线。

“我们的厂房采用双层结构,窑炉、喷墨机、釉线等分布在二楼,一楼则为仓为和自动打包线。设备主要采用的是科达整线窑炉,并引进4台西斯特姆喷墨机。”郭海兵介绍,福建德胜新建材公司一期2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主要生产仿古砖和大理石产品,规格涵盖300×800mm、450×900mm、600×600mm、800×800mm、600×1200mm等系列,现正在筹建的第3条生产线,预计年底投产,主要生产1800×900mm大板。

“我们是在盐碱地上填海建厂,因此造价高,基建投入很高,甚至比买设备的钱还多。”福建德胜新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建中表示,现在新建陶瓷厂,环保门槛比以前高很多,只有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报告,才能修建生产线,而且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比以前高很多,仅购买5年的排污权就需要2000多万元,环保设备也投入了1000多万。

广告

第1097期